【廉史今读】古诗词中的清廉密码

时间:2023-08-03 14:35    来源:蚌埠市纪检监察网  
【字体: 】      打印

“廉者,政之本也。”中华廉政文化源远流长,并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不断丰富。

明代的况钟和于谦就是清官的典型代表。宣德十年,况钟进京述职,启程时“士耆民庶咸候上道,且控舆卧辙”。第二年(正统元年),况钟在苏州百姓的一致要求下,终于再次回到苏州。明正统五年,况钟赴京述职,苏州大小官员和百姓纷纷赠礼送行。况钟全部拒收,并作诗一首,倾吐心声:“清风两袖朝天去,不带江南一寸绵。惭愧士民相饯送,马前洒酒注如泉”。况钟任期已满应当调迁,苏州两万百姓又上书挽留,要求况钟留任,朝廷准奏,并加授况钟正三品按察使。况钟任苏州知府十三年,三次离任三次留任,替百姓办了不少实事,最后积劳成疾,病逝于苏州任上。《明史》称赞谓“有明一代,一人而已”。

据《续藏书》记载,于谦在河南、山西等地任巡抚时,奉诏入京议事,临行前,属僚们都劝他,即使不携重金前往,难道也不拿点地方土特产来结交当朝权贵吗?于谦笑着举了举自己的两只袖子说:“吾惟有清风而已。”同时,他赋诗一首以表明心迹:“手帕蘑菇与线香,本资民用反为殃。清风两袖朝天去,免得闾阎话短长。”他在任期间,政声卓著,清名远播,被百姓称为“于青天”。“千锤万凿出深山,烈火焚烧若等闲。粉身碎骨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。”于谦年轻时写的这首《石灰吟》,正是他一生清白的真实写照。

廉政古诗中也有用寒来代清风的。因为寒就是意味着贫,为官而贫,肯定就是清廉之官了。苏轼的《赠刘景文》“荷尽已无擎雨盖,菊残犹有傲霜枝。一年好景君须记,最是橙黄橘绿时。”意思是,菊花虽已凋谢残落,但在那寒风霜雪中却仍有傲立不屈的菊枝。诗人以“菊残犹有傲霜枝”这句诗赞美菊花的傲骨耐寒,以至于后人常常引用这一句诗来比喻和赞赏有气节的人风骨凛然、不向恶势力低头的高尚品格。清代郑板桥在辞官回乡时,潍县百姓盛情挽留,他感动不已,画竹、题诗留赠:“乌纱掷去不为官,囊橐萧萧两袖寒;写取一枝清瘦竹,秋风江上作渔竿。”

历史上也曾有诗人用“两袖清风”来反讽贪官。“三年清知府,十万雪花银”是清代十分流行的形容贪官的对联。“腰缠十万宦资丰,压扁黄堂两袖风”则是讥讽清代顺治年间的浙江知府郭曰燧,意思是两袖清风被贪贿万贯给压没了。

穿越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长廊,廉洁奉公、勤政为民始终是天下百姓的热切期盼。对党员干部来说,廉洁清白便是最美好、最有意义的人生。一首首廉政诗文,代代相传成千古绝唱,在时代的更替中怒放出一抹又一抹绚丽的色彩。(蚌埠固镇县纪委监委 周楠楠)

技术支持: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(http://www.yeecms.com/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