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评论】君子当如兰

时间:2022-10-09 11:35    来源:淮上区纪检监察网  

《孔子家语》中记载:“与善人居,如入芷兰之室,久而不闻其香,即与之化矣;与不善人居,如入鲍鱼之肆,久而不闻其臭,亦与之化矣。丹之所藏者赤,漆之所藏者黑,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。”这段话说明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”的道理,并用兰花比喻“善人”,借助兰这一意象,直观地表达人的德行,由此发出君子“必慎其所处”的感慨。正如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时刻自重自省,自觉净化“三圈”,做有原则、守底线的“干净人”。

兰花是我国最古老的花卉之一,早在帝尧之世就有种植兰花的传说。古人认为兰花“香”“花”“叶”三美俱全,是“理想之美,万化之神奇”,自古就是高洁典雅的象征,与“梅、竹、菊”并列,合称“四君子”。兰花贵为花中君子,亭亭玉立,芳心可可,幽香清远,神静高韵,被推上至高无上的地位,引无数文人墨客尽趋之。最早赋予兰花一定人文精神的是先圣孔子,据东汉蔡邕《琴操》载:孔子自卫反鲁,隐谷之中,见幽兰独茂,喟然叹曰“兰当为王者香”。而真正将兰花的精神内核发扬光大的,则是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,他种兰、爱兰、咏兰,其作品《离骚》中的“香草美人”的象征手法继承并发挥了《诗经》的比兴手法,“余既滋兰之九畹兮,又树蕙之百亩”,其目的是“冀枝叶之峻茂兮,愿竢时乎吾将刈”。

兰,多生长在溪边、原野湿地和湿润的山野林间。这一生长习性,使得它大多远离俗世,多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山林。文人墨客将兰看作一种精神象征,将人的品格赋予兰,也从兰的形态特征观照自己。先贤以兰花隐喻君子之德行,比喻君子就像兰花一样,无论是地处偏远、身在山涧,还是曝于人前,都不求闻达、抱芳守节,屈原写“步余马于兰皋兮,驰椒丘且焉止息”,意思是行走时也要靠近长满兰椒的地方,以此说明自己时时刻刻不忘高洁;元代诗人吴海《友兰轩记》中写道,“兰有三善:国香一也,幽居二也,不以无人而不芳三也,三者君子之德具矣。”这一点,和君子慎独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“君子慎独”最基本的解释就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要谨慎,且不可放纵,进一步的解释就是心中有天地,不为外物欺。《中庸》记载:“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。”指在独处中谨慎不苟,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之时,更能谨慎从事,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。

在公共场合与“探照灯”下遵规守矩容易,但独处时依然洁身自好、慎微慎初,则需要极强的自觉性、自制力和道德修养。现实生活中,一些领导干部表面一派清正廉洁,然而,一旦其贪腐行为被查处曝光,人们才发现在不为人知的场合下,他们做出了多少损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荒唐事。显然,这些人“慎独”的功夫还不够,自身修养和道德觉悟还不够高,以至滑向罪恶的深渊。

“堤溃蚁穴,气泄针芒。”只有始终如一在无人时、于细微处如临深渊、如履薄冰,才能练就在慎微中积下尺寸之功,锻造“金刚不坏之身”,才能在学习、工作、生活中不放纵、不越轨、不逾矩,像兰花一样不落俗囿、无人自芳。(固镇县纪委监委 周楠楠)